【讲座题目】源网荷储灵活互动,产学研用智慧融合
【时 间】2024年5月23-24日
【地 点】主楼D260会议室 (联系人:刘敏 13331120445)
【主讲人】
(一)主讲人:王立永
主讲人简介:王立永,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现任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主要从事营销方向电力负荷精准管理、虚拟电厂、有序充放电等电力需求侧管理以及用电采集专业科技研究、技术支撑工作,曾长期从事电网调度运行、电网计划、调度方式、规划计划等专业工作,具有电网调度运行、辅助服务、需求响应等专业先进管理经验,获得国网公司规划计划管理专家、北京市优秀工程师、北京市能源保障优秀个人、国网北京公司优秀电力工匠等荣誉,先后承担国网公司6项、北京公司科技项目12项,累计获得省部级管理创新成果5项、科技创新成果2项,授权发明专利8项。
(二)主讲人:章颢缤
主讲人简介:章颢缤,太阳成集团tyc151com|欢迎莅临·能动学院·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浙江绿储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产业促进会·风光储分会副理事长。她带领团队自研自产面向熔盐储热能系统技术、核心材料及关键装置,其主导的百兆瓦级集中式熔盐储能关键设备研发及制造基地项目获批“2023年度浙江省新增重大产业项目”、“2024年浙江省“千项万亿”工程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计划项目”。
讲座内容:公司年产能2000兆瓦熔盐储能关键设备研发及制造基地项目落户湖州,被浙江省列入2023年度省重大产业化项目。核心产品为面向大规模储能的6/10kV智能熔盐电加热器、超高温热泵等产品,主要应用于风光大基地配套储能、火(热)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流程工业脱碳等领域。
绿储科技研发团队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省特级专家、海外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及双一流高校博士、硕士等组成,硕、博士等高素质人才占比79%以上。公司设立了浙江大学吴兴高晟科学基金、太阳成集团tyc151com|欢迎莅临绿储奖学金,用于推动新能源、新型储能及综合能源领域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公司研究院拥有浙江省级博士后工作站、浙江大学光热发电及新型储能联合实验室、北京工业大学熔盐联合研发实验室等新技术实验室、太阳成集团tyc151com|欢迎莅临研究生实训基地。公司新技术实验室主要有:2MW/10MWht熔盐储能新技术验证平台、粒子吸、储换热技术试验平台、400℃/8MW高温热泵工业脱碳技术验证平台,590℃/2MW超高温热泵技术验证平台。
(三)主讲人:李平川
主讲人简介:李平川,高级电气工程师,福建省高层次人才,中国电力联合会中小企业分会副秘书长,是厦门引进高层次人才“双百计划”领军型创业人才,福建省科技厅信息专家、福建省互联网优秀人才,中国国际物联网十大领军人物,电力行业供用电科技创新杰出工作者。是无源动态智能锁和无源动态授权加密技术的发明人,率先提出“无源物联网”、“虚拟移动基站”、“零信任”等先进理念,拥有个人专利数量超60项。2014年创办华数,推出以任务为基础的动态授权管理机制,构建零信任管理体系,为电力、交通、军工、平安城市、应急管理等行业提供专业的安全管理解决方案。
讲座内容:华数自主研发以智能锁具为基石的解决安全管理问题的“零信任动态安全管控系统”,适用于有安全管理需求的各行各业,被列入应急管理部的指导性文件,实现对受限空间的“先审批后作业”管理。系统已申请超150项知识产权,已取得授权111项,多项技术国际领先。
针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发展带来的新需求,华数系统采用“动态加密、动态授权、动态组网、逻辑管理”的创新模式提高关键基础设施本质安全、保障人员的行为安全和网络数据安全,推动防误系统由传统的“微机五防”向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电气五防”+“人员三防”+“信息二防”的“综合智能防误”升级换代,全面提升电力系统多场景下的安全防控能力,构建“本质安全、全面感知、面向一线、可管可控”的零信任管理体系;可应用于电力系统发电、变电、配电领域,同时在城市安全管理、有限空间作业、危化品安全生产、铁塔、铁路、新能源等领域同样具备示范推广性。
项目从提升防误智能化水平、防误本质安全,推动防误体系高质量发展为目的,项目整体具备如下技术创新:在无线供电波形上载波通信数据,3s内同步完成电源供给和通信数据交互,并加入可靠电源识别及保护机制,解决传统无线供电线圈尺寸大、无法进行数据实时交互、抗干扰性能较弱的难题和场景应用。
实现装置在无电源、无通信网络下,保障数据传输的防破解性和防重放性,研究设计基于顶节点、中间节点和末端节点的动态命令授权机制方法,通过加入变量因子和双重加密,实现全链路各节点之间交互数据的动态化。
智能锁具采用无源无孔,电子锁芯驱动设计,满足抗盐雾腐蚀:CASS 16h;防爆标志:Ex ib ⅡB T4 Gb;静电放电抗扰度:4级;耐受温度范围:-45℃~80℃;防护等级:IP68的高可靠性能,硬件芯片自主可控国产化替代,软件算法和流程基于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从根本上解决核心装置“卡脖子”问题。
(四)主讲人:周原冰
主讲人简介:周原冰,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专委会副主任、中电联氢能分会副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专委会委员,长期从事能源电力规划、能源技术经济、新能源与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新型电力系统研究,积极推动能源转型和国际能源合作,主持和参与近百项重大研究咨询课题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出版多部研究报告和专著,发表论文、文章数十篇,获得国家级等科技成果奖50多项。
讲座内容:演讲主要围绕“电氢碳协同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主题开展。主要内容为一是分析在不同地区创新采用不同新能源协同开发模式的必要性,例如“水风光协同”“电氢碳协同”“海上风电+”等;二是介绍基于电氢碳协同的新能源基地化开发,包括其定义、内涵、不同模式及其定量算例分析等;三是展望基于电氢碳协同的新能源基地化开发的应用前景。
(五)主讲人:王雅婷
主讲人简介:王雅婷,教授级高工,现任电规总院新型电力系统研究处副处长,曾获中国电机工程学会“2022年度电力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2021年度中国能建“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长期从事新型电力系统方面规划研究工作,作为核心成员,支撑国家能源局编制《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从国家层面对于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破题,发布后行业影响力极大。牵头承担多项国家及地方的电力系统转型、新能源、新型储能等领域的研究专题,参与电力发展“十四五”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等。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获国家能源局软科学奖、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多项。
讲座内容:首先,结合2023年7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指导意见》,以及由国家能源局组织、电规总院牵头编写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系统阐述国家层面对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顶层部署。
其次,从电力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系统调节能力持续增强、西电东送规模不断扩大等方面分析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现状。进一步,从用电量持续超预期增长、煤电建设压力大、新能源尚未形成可靠替代、新能源消纳压力持续提升、新能源发展布局和调节能力资源存在布局错配、电网安全运行风险加大、调控技术手段和网络安全防护亟待升级等方面论述当前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面临的挑战。
最后,结合《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提出的电力供应保障支撑体系、新能源高效开发利用体系、储能规模化布局应用体系、电力系统智慧化运行体系四大体系建设,提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点举措和关键任务。
(六)主讲人:张俊峰
主讲人简介:ULTC300标委会委(UL300/UL1058/UL1254/UL1384/ UL2127/UL2166/UL2775)
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固定灭火系统分技术委员会观察委员
中国消防协会固定灭火系统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消防系统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住建部中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
武汉科技大学校外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工业建筑和电化学储能系统灭火技术研究,先后参加了应急管理部重点科研项目“预制舱式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电站消防安全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9XFCX51)、公安部消防局重点科研项目“城市综合管廊火灾风险与防控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6JSYJC48)、公安部消防局重点科研项目“城市综合管廊火灾防控研究”(项目编号:2016XFGG06)等省部级项目研究。
获得天津市科技成果登记1项(登记号:津20210490),公安部科技成果1项。获得应急管理部灾害防御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参加了10余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编制工作。
讲座内容:截至2023年底,全国电化学储能电站共计1375座、总功率45.43GW、总能量92.61GWh。2023年新增投运电化学储能电站486座、总功率18.11GW、总能量36.81GWh,超过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在国际储能市场,中国企业储能电池出货量为203.8GWh,占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的90.9%。中国新能源产业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了中国动力。
在电化学储能发展如火如荼时,我们应重点关注储能安全问题,尤其是消防安全。近年来,全球各地发生了多起储能电站失火事件,因此,电化学储能消防安全是制约储能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在尽量不增加储能系统成本的前提下,选择既合规又能解决一定问题的储能消防系统成为重中之重。
通过对国内外储能标准法规研究及电化学储能电站的火灾特性,选择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全氟己酮、气溶胶灭火系统等几种灭火系统,进行电池灭火及降温对比及合规性分析,得出针对电化学储能电站的最佳灭火系统方案。
(七)主讲人:杨海超
主讲人简介:杨海超,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华北电力试验研究院电气技术研究所所长、源网荷储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22年起,带领团队围绕托克托能源基地建设,开展多能互补能源基地稳定送出和协同运行关键技术研究。研究成果为托克托能源基地建设和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服务大唐集团低碳转型发展战略。
讲座内容:大唐托克托“风光火热储”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示范基地是国家首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之一,也是国家首个利用既有火电通道打捆外送新能源多能互补项目。为解决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大唐集团组织系统内外科研力量,围绕能源基地的规划配置、安全稳定和一体化调控技术开展技术攻关。
规划配置方面,项目组开发了基于多目标优化的能源基地规划设计平台,建立了风、光、火、储等多品类能源调节性及经济性模型,基于多目标优化算法和8760小时生产时序模拟,形成经济可行的各类电源规划设计方案,为大基地开发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安全稳定方面,项目组联合多家行业知名单位,搭建了托克托能源基地机电、电磁仿真模型,解决了多因素复杂耦合宽频振荡、暂态过电压、暂态稳定、无功优化、电能质量等问题,保障了能源基地安全稳定送出。
一体化调控技术方面,围绕能源基地安全约束经济调度、自动发电控制方法、协同调度与校核监控机制、能源调度运行仿真方法等开展研究工作,为能源基地安全经济一体化调控奠定技术基础。
(八)主讲人:刘峻
主讲人简介:刘峻,正高级工程师,中电建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新能源与储能研究院副院长,长期从事能源产业、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及能源政策研究,连续主持开展了福建省“十三五”、“十四五”能源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当前负责新型电力系统、电力(碳)市场交易策略、风光耦合制氢制气等领域研究工作。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过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咨询成果奖项等二十多项,一作发表过核心刊物论文十余篇、发明专利多项。
讲座内容:应对目前新能源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依照国家相关要求,中国电力建设集团面向国家双碳战略目标需求,着力打造新能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聚焦六个方面实现风光氢储用协同、源网荷储智并进:1)围绕深远海风电技术,依托重大能源工程开展试验示范,实现高效可靠规模化开发;2)聚焦太阳能(光热)领域,推动能源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3)推进压缩空气储能、电化学储能等新型储能方式关键技术,积极拓展新型储能高效开发,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高系统稳定性;4)专注氢能制储运与氢转化应用,持续攻克大规模风光制氢系统关键技术,推动产业发展;5)研究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多种具有潜力的其他新能源开发方式,实现多品种新能源共建与新能源多元化发展;6)挖掘多元化新能源综合利用场景,推动能源耦合发展,提升新能源利用水平。
中国电建作为国内能源建设领域的领军央企,依托企业相关平台,结合已有技术成果,整合行业资源,成立电建新能源公司,构建国内新能源“投建营一体化”专业平台;并组建新能源与储能研究院,搭建实证研究平台,积极试验新技术、新产品,打造“产学研用”顺畅渠道,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培育产业创新集群,引领新能源行业发展。
(九)主讲人:程敏
主讲人简介:广西电网公司技术专家,主要从事新能源并网、源网荷储发展规划、电网规划等相关研究工作,先后参与广西新能源发展规划、海上风电送出规划方法及应用等项目10余项,曾获广西科技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3项,累计发表SCI/EI检索论文10余篇。
讲座内容:电力区别于常规化石能源,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在电源侧生产、电网侧输送、负荷侧消费必须同时完成,加上新能源成为绿色电力供应主力军后带来的电力供应波动性问题,更需要源网荷储高度协调统一。因此,源-网-荷-储一体化协调发展是绿色电力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此背景下,本报告分析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的背景,梳理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的规划边界和约束条件,提出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研究的内容,并提出下一步的相关建议。
(十)主讲人:杨天蒙
主讲人简介:杨天蒙,国网东北分部电网技术中心专责,国网公司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人选,从事大电网规划及仿真计算、新能源接入及储能优化等研究工作。作为主要负责人完成东北电网“十四五”滚动规划、东北电网中长期发展格局、东北新型电网建设路径等10余项专题研究报告,牵头开展5项东北分部科技项目。累计获得行业协会级、国网公司级等各项科技成果、质量成果奖励10项,发表SCI、EI检索等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项。
讲座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9月召开的东北振兴座谈会,强调加快发展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加快建设新型电网。本次发言立足东北电网发展实际,针对当前新型电力系统电力供需平衡分析、抽水蓄能及新型储能功能定位、频率稳定及惯量稳定体系三个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分享,并介绍了东北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思路和关键路径。
(十一)主讲人:赵国亮
主讲人简介:赵国亮,教授级高工,长期从事柔性交流输配电和电能质量技术研究,组织开展了系列电力系统电力电子重大装备的自主研发,主持研制了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同步静止串联补偿器(SSSC)等潮流调控装置;提出了柔性变电站概念,主持研制了世界首个四端口柔性变电站换流阀;建立了电网电压暂降快速检测方法,主持研制了固态切换开关(SSTS)、统一电能质量调节器(UPQC)等系列装置;提出了柔性低频交流输电概念,主持完成了杭州柔性低频输电工程。承担/参与863等国家级项目6项,获省部级(含公司级)奖励23项;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参编专著2部,发表SCI/EI/中文核心论文52篇;主持/参与制定IEC/国家/行业标准7项。
讲座内容:随着海上风电的应用需求和电力电子技术发展,一项新型技术——柔性低频交流输电技术应运而生,其借助电力电子技术灵活选择0~50Hz合适频率,具备“低频”、“组网”与“柔性”三重优势。柔性低频交流输电技术可解决长距离电缆充电无功导致的传输能力受限问题,实现海上风电经济性送出;可解决偏远地区弱/无电网新能源消纳受限问题,实现沙戈荒等弱无网地区大规模新能源广域汇集。建成浙江低频输电示范工程(35kV/11MW)、浙江220kV柔性低频输电示范工程(220kV/300MW)、张北低频输电系统(35kV/3MW);正在建设浙江海上风电低频输电示范工程(220kV/300MW,2024年建成)、珠海低频输电示范工程(35kV/10MW,2024年建成);规划建设张承新能源柔性低频交流送出工程(220KV/1000MW),预计2026年底建成。
柔性低频交流输电是工频交流与直流输电的有益补充,是满足新型电力系统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等特征要求的新型输电技术,为新能源汇集送出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应用前景广阔。 未来在西部陆上建立基于柔性低频输电的大规模风/光/水多基地互补广域汇集组网系统、广域弱电网增强与组网系统。 在海上构建一个具备经济高效、灵活柔性、安全可靠等特征,与陆上主网多点互联的海上柔性低频交流公网,支撑大规模海上风电组网送出、海岛及海上生产平台互联供电。
(十二)主讲人:李红雷
主讲人简介:李红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上海交通大学学士、硕士、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国网专业领军人才,IEC TC20 WG19工作组成员,CIRED WG2021-3工作组成员。主要从事电缆、变压器的试验、诊断工作。发表论文60篇以上,授权发明专利38项,多次担任行业标准及国网标准的主要编写人,多次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从2014年开始从事超导电力应用的研究,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攻关,2021年作为负责人完成了世界首条35千伏公里级超导电缆工程的全套现场交接试验。
讲座内容:超导和超导体的学术定义,超导体零电阻、迈斯纳效应两大特性。超导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超导电缆的定义、分类、结构。大城市电网存在的问题以及超导电缆的优势。国际上德国、韩国、日本、美国的典型超导电缆工程,中国超导电缆的主要工程。
上海超导电缆工程的建设历程,超导电缆及附件的研制,超导电缆敷设设计的主要难题和解决,超导电缆的试验项目和评判依据,超导电缆运行维护的主要技术手段以及运行情况,超导电缆进一步推广需要解决的问题,超导电缆的应用展望。
(十三)主讲人:白浩
主讲人简介:白浩,南网科研院智能配网规划与运行技术研究团队项目经理,从事配电网快速故障处理、配电网高品质供电、分布式能源并网控制、数字孪生及数字仿真等相关技术研究。担任电力行业可靠性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电联电能质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源学会电能质量专委会委员等。承担重点科技项目8项,发表EI/SCI论文10余篇,参编标准20余项,参编著作2本,荣获各类专利奖、科技奖、标准奖10余项。
讲座内容:2024年2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打造5亿千瓦左右分布式新能源接入能力,引导分布式新能源科学布局、有序开发、就近接入、就地消纳。近年来,随着光伏组件价格进一步降低,叠加利好政策影响,分布式光伏再次迎来高速增长,建设热点逐渐南移。而分布式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具有天然的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其大量接入将导致低压台区反向过载、异常停电、承载力受限等问题愈发突出,谐波超标、电压双边越限等电能质量问题频发。为解决这些问题,亟需提高分布式新能源“四可”能力,丰富配网灵活性调节资源,打造柔性灵活的新型配电网。本报告将分享分布式光伏“四可”能力建设的设想与实践,台区灵活配储及局部直流化改造的应用前景。
(十四)主讲人:周震震
主讲人简介:长期从事数字电网建设相关工作,兼任南方电网电力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先后完成863、973等多个国家重大专项。作为技术负责人参与南方电网大型生产指挥与防灾应急平台、主网架“八交十直”数字孪生系统等重点工程建设,多项成果入选大湾区央企百强示范工程、国家工信部优秀案例。近期面向新能源消纳,围绕藏粤直流工程,开展全线智能化装备配置、特种环境无人化运维等前期研究工作。
讲座内容:特高压输电工程作为清洁能源传输的骨干网架,在“双碳”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背景下,南方电网超高压公司为进一步保障西电东送主网架安全稳定运行,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构建了“5S”技术布局:基于云计算与微服务架构,实现数字电网数据资源弹性供给(Spring);基于统一电网模型,实现多维全域数据融合与共享(Share);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多业务场景智能化运维(Smart);基于物联网与装备自主协同,实现跨平台智能装备协同应用(Synergy);基于数据触发,实现电网防灾减灾高效处置与闭环管控(String),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大型变电站综合智能巡检、广域输电线路智能巡视、高风险区域设备与人身安全智能管控等多项数字化解决方案,大幅提升电网设备运维效率和安全管控水平,形成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后续,南方电网超高压公司将持续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助力构建更大范围、更高效率的资源优化配置网络。
(十五)主讲人:李天乐
主讲人简介:李天乐,硕士研究生,国网北京电科院产业单位技术创新中心产品经理。主要从事带电检测领域技术研究及应用相关工作,在电网设备带电现场检测、异常处理分析方面经验较为丰富,先后承担输变配缆各方面状态检测方向科技项目攻关工作、产品研发及产品孵化等工作,致力于5G低压同步波形采集终端、5G配电网综合状态监测装置等新型物联网设备的研发,相关装置在北京范围内重大政治保电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讲座内容:配电网设备状态检测是北京公司的特色专业,北京电科院是公司状态检测专业的排头兵,具有丰富的研发与现场检测经验。针对目前电力设备状态量统一接入存在瓶颈,多参量数据综合分析与诊断方法落后,状态检测管理数字化水平低等现状,提出了基于5G及物联网通讯技术的多参量状态监测数据应用方案,形成了基于云边端的设备状态数据采集架构,开发出一种集在线监测与带电检测功能于一体的电力边缘汇控装置及配电状态在线监测系统。装置侧充分挖掘边缘算力,提供各类状态检测设备可视化便捷接入,检测工单全流程人性化高效进行,检测/监测数据实时本地查看及异常自动标识等功能。平台侧构建了电力设备典型缺陷案例数据库,训练了故障类型AI智能研判模型,实现了状态检测数据聚类分析、趋势分析及异常预警、站室健康度评价等功能。在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12家二级单位推广应用,有效提升了带电检测作业数字化水平。
(十六)主讲人:刘洋
主讲人简介:刘洋,现任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通州供电公司调控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电网调度相关工作。参与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建设,打造分布式光伏群调群控示范工程,研究全域覆盖的网格化分布式光伏短期功率精准预测方法,全域分布式光伏实现从“无预测”到“可预测”再到“精准预测”。
讲座内容:分布式光伏的快速发展带来了配电网从单向逐级辐射网络向双向有源系统的根本转变,配电网安全运行管理复杂性大幅增加。为应对新型电力系统下日益加剧的源荷双侧不确定性,解决分布式光伏大规模接入后电网出现的局部电网有功不平衡的现实问题,亟需实现分布式光伏全景预测,解决就地消纳不平衡问题,提升局部电网运行稳定性。
充分利用主、配、营跨专业数据及微气象观测,开展数据治理,综合考虑天气各环境因子对分布式电源出力的影响,挖掘功率与发电量特性,推进数据增强,结合发电特性与地理信息分区建模,依托网格化数值预报,采用人工智能实现短期超短期预测,支撑调控计划制定,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
(十七)主讲人:席嫣娜
主讲人简介:席嫣娜,博士后,入选国家电网公司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从事多元化负荷特性分析与接入系统、韧性电网、智能配用电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共发表学术论文29篇,获国际工业电子大会最佳论文奖,授权发明专利11项。作为课题骨干承担两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两项国网总部科技项目,主持多项省公司科技项目。以第一完成人获北京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三等奖3次,获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电力工程科技进步奖2次,获国网经研体系科技进步奖1次等。
讲座内容:双碳目标下,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逐步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加快建设。攻关团队针对基于全控电力电子变流器和广域协同控制的新一代柔性直流牵引供电技术,从关键装备分析与设计、供电系统运行与控制、供电系统外特性与外电源接入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柔性直流牵引供电技术方案,从根本上改变了轨道交通牵引负荷与外电源的耦合特性,变革性解决运力提升难、再生能量利用低、冗余配备高、外电源配置要求高等痼疾,是我国达成双碳目标绿色低碳运输转型的重要路径。
此外,面向城市电网的无功需求,基于新一代城轨牵引供电系统中采用的新型柔性直流变流装置,研究负荷中心电网无功优化和暂态电压支撑技术,基于牵引供电系统冗余的无功向配电网提供长时静态和短时动态无功支撑,可提升电力系统的无功冗余与备用,提高城市电网电压稳定性和安全性。
(十八)主讲人:乔帅
主讲人简介:乔帅,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龙源电力气象预测首席工程师。现任龙源(北京)新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副主任工程师。主要从事新能源气象预测、功率预测及电力市场交易技术研究与应用。主持或参与了“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风电功率预测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投建营一体化”等项目技术研发与应用,曾获中电联电力创新一等奖、二等奖,中国气象服务协会气象技术发明二等奖 ,国家能源集团科技进步三等奖等。
讲座内容: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由于以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波动性,电力系统在供需平衡、系统调节、稳定特性等方面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功率预测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提高新能源并网比例,维护电力系统安全的关键基础技术。
过去十多年我国的新能源功率预测研究和应用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整体预测精度逐步提高。龙源电力自2009年开始探索研发新能源功率预测技术,是国内第一个自主研发功率预测系统并投入业务使用的发电运营商。通过发挥龙源电力全量运行数据和气象数据优势,深入挖掘气象和机组出力内在规律,研发异常数据智能判别与还原技术、多因子功率曲线拟合技术,人工智能降尺度功率预测技术,形成”一场一策“功率预测模型,逐步建成新能源场站、省公司,集团三级预测平台,为电网安全调度、场站安全检修、电力市场交易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保障。
(十九)主讲人:邬超慧
主讲人简介:内蒙古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电力设计部二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自动化、继电保护、智能巡检、智能变电站等专业领域的规划评审工作;内蒙古电力公司设备监控专业专家、IEEE PES(中国)变电站设计分委会成员;内蒙古电力公司通用设计编委成员,主持编制企业标准5项,主持内蒙古电力公司科技项目5项,申请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10余篇。曾获电力行业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省1项。
讲座内容:主旨演讲题目《变电站智能巡视技术应用》,主要介绍内蒙古电力公司针对智能巡检的落地实施方案进行介绍,从实际需求出发,针对当前产品的特点,提出合理的实施方案;并针对当前电网发展的特点,提出智能巡检的发展方向。
(二十)主讲人:李明扬
主讲人简介:李明扬于2006年和2012年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分别获工学学士和博士学位,2012年起在太阳成集团tyc151com|欢迎莅临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工作。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SCI检索2篇,EI检索10篇,并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发明专利授权2项。目前负责国家级合作纵向课题一项在研,并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完成横向课题近10项。主要从事网络化系统控制与优化、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与优化调度、配电网规划与优化运行等方面研究。任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网技术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审稿人。
讲座内容:大量电动汽车用户的无序充电可能造成电网负荷剧烈波动,危及电网的安全稳定。随着电动汽车入网(V2G)技术的应用,将电动汽车充电站及其周边的分布式新能源发电聚合为虚拟电厂后进行优化调度,有助于改善电动汽车用户充放电的经济性及满意度,同时提高新能源利用率,平抑电网负荷波动。然而,电动汽车充电站的整体负荷特性难以用数学模型精确描述,这给传统的集中式优化调度带来挑战。本报告针对包含电动汽车的虚拟电厂,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交互式调度方法,虚拟电厂控制中心作为智能体决策电动汽车个体的充放电动作,通过与区域电网环境的交互,采用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DDPG)算法不断学习得到最优调度决策。仿真结果表明,与集中式优化方法相比,本报告提出的方法提高了各电动汽车用户的效益,并改善了虚拟电厂的整体运行性能。
(二十一)主讲人:李景翠
主讲人简介:硕士/在职博士,硕导,长期从事储气库钻完井技术、工艺和装备研发,目前主要致力于压气蓄能地下工程技术攻关和应用。期间参加或主持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27篇,论著3项,申请发明专利20余件,发布标准9项(行标2项,集团企标7项),获软著3项;获中石油系统科研奖励41项(省部级7项)、个人荣誉22项,其中省部级5项:中石油集团“感动石油 巾帼风采”“青年科技人才”、“青年英才”、“优秀共青团干部”、“青年岗位能手”;中能建个人荣誉1项:中能建数科杰出科技人才,并申报了中国能建第一批“新兴业务人才”、第一批“科研骨干人才-未来空间领域”等荣誉。
讲座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七十五届联大讲话中宣布: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为实现双碳目标,未来新增电源将以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为主。预计2050年前,新能源装机规模将超过40亿千瓦,发电量占比接近50%。随着风光发电占比越来越高,电网面临的冲击将越来越大,储能将成为保证电网安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
储能是支撑新能源发挥主体电源作用的关键技术,是通往低碳之路的最优解、是新能源下半场的“主角”、是新能源健康发展的“心脏”,典型储能有六种类型,其中压气储能具有零排放全绿色、周期短投运快、高安全无泄漏、土地和水资源高效利用、降成本空间大等优点。世界上压气储能类型有地下盐穴、人工硐室、管线钢、罐等,而地下储气库具有选址灵活、储能规模大,转化效率高,使用寿命长,安全性能好,及较好经济效益(约0.6~0.8万元/kW)等优势,应用前景广阔。
盐穴型压气储能库地下决定成败、地面决定好坏,特别地,地下工程方面,面临每天一个注采周期、储存介质为空气,井筒和腔体要承受长周期交变载荷和高氧腐蚀等多重挑战,急需解决超大口径钻井、高频循环注采、不规则盐穴稳定性、沉渣空间利用、高压高氧腐蚀、多口井准确入腔等难点问题。
(二十二)主讲人:荆世博
主讲人简介:荆世博,现任国网新疆经研院能源发展研究中心能源规划研究技术专责,工作以来,先后从事电网规划、能源发展、电力供需形势分析等工作,在电力规划和储能配置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负责和参与自治区、国网公司和新疆公司科技和重点项目,牵头经研院科研项目4项。工作期间,完成专题研究十余项,获得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EI论文2篇,核心论文5篇,授权专利4项。
讲座内容:本次分享主要从新疆新型储能发展现状及运行情况、新型储能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分析以及未来展望5个方面开展。随着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建设,新疆新型储能快速发展,一季度,新疆电网新增新型储能电站18座,新增装机规模146.95万千瓦/529.4万千瓦时。截止3月底,新疆新型储能的装机已经超过500万千瓦,最大放电功率达到250万千瓦,最大充电功率达到300万千瓦。储能的应用场景可以分为发电侧储能、电网侧储能和用户侧储能三大场景,这三大场景可分成能量型需求和功率型需求。新型储能具有能量搬移特性,未来随着负荷持续增长和新能源快速增加,煤电、水电等常规能源增速放缓,系统的电力保供、新能源消纳的调峰需求将持续增加,目前,业界普遍形成的共识,没有一种储能能够满足各场景的需求,未来考虑不同场景需求,综合不同新型储能在响应时间、持续发电时间、调节速率、额定功率等方面技术指标,发展多元储能,实现多元储能的最优配置。
(二十三)主讲人:龚钰莹
主讲人简介:龚钰莹,本硕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能源电力政策、企业战略、储能和电力市场领域研究工作,先后赴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内蒙古电力交易中心交流学习,完成了内蒙古电力集团1469中长期发展战略、自治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实施方案、内蒙古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研究、内蒙古光伏扶贫产业政策研究与发展模式分析、电网侧独立储能经济性测算等重要研究成果,为政府、公司决策提供技术支撑。2023年,她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治区重大专项、集团公司科技项目等7项课题研究,作为主讲人面向系统内外部单位开展宣贯交流活动10次,参加第24届亚太电协大会并作论文分享。曾荣获自治区级一等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自治区电力行业职工技术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
讲座内容:演讲围绕内蒙古地区新型储能的产业发展情况,系统梳理了内蒙古独立储能的政策体系和发展现状,分析了独立储能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机制,结合全国第一批现货试点市场——蒙西电力市场的交易规则,重点探讨了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交易机制。
(二十四)主讲人:王楠
主讲人简介:王楠,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新能源与储能专工,主要从事新能源调控运行技术、储能系统运行控制技术等领域研究工作,负责及主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国网公司和省网科技项目20余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网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等多项科技奖励,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三大检索论文12篇,授权发明专利9项,授权软件著作权4项。
讲座内容:围绕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中的电-氢耦合技术,以山东电网为例,介绍新型电力系统下高比例新能源占比的受端电网中存在的问题,介绍储能系统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并从电源侧、电网侧和负荷侧不同场景下介绍电氢耦合的应用,结合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不同阶段,得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电氢耦合发展路径、面临挑战和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