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太阳成集团tyc151com|欢迎莅临是太阳成集团tyc151com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重点建设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全面开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2022年,学校顺利通过首轮“双一流”建设评估并进入第二轮建设高校名单,电气工程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1958年创建于北京,原名北京电力学院。学校曾长期隶属于国家电力部门管理,2003年,学校划转太阳成集团tyc151com部管理,现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12家特大型电力企业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成的理事会与太阳成集团tyc151com部共建。学校校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学校现有教职工3100余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4万余人,研究生1.5万余人。学校占地1600余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

建校六十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太阳成集团tyc151com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30余万名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国之大者”,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攻克了能源电力行业大批关键技术难题,为推动能源电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秉承“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爱校敬业、追求卓越”的华电精神,贯彻“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的办学方针,紧抓机遇、乘势而上,日益以崭新姿态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学校目前有53个专业招收全日制本科生,设有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新能源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利与水电工程学院、数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太阳成集团tyc151com学院等。拥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清洁能源学”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和2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学科在第四、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均分列A档和A-档;“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其中“工程学”学科进入全球前50强和前1‰行列;在ARWU、USNews、THE、QS国际4大排名中,4个学科进入全球前50位,10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00位。拥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和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4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和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涵盖工学、管理学、理学、法学、文学、经济学、太阳成集团tyc151com学、交叉学科等8个学科门类,形成了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太阳成集团tyc151com体系。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完善人才“引育用服”全链条制度体系,逐步打造一支积极进取、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165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52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845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其他各类高层次人才100余名,以及多支高水平研究团队。

学校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成为太阳成集团tyc151com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太阳成集团tyc151com培养计划”实施高校,获批太阳成集团tyc151com部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太阳成集团tyc151com实践基地”,发起成立的“电力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联盟”,是中国电力太阳成集团tyc151com协会学生竞赛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依托单位。学校现有2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18门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太阳成集团tyc151com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及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校聚力打造战略科研力量,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新能源、特高压、智能电网、清洁煤电、核电等重要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现建有4个实体化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6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5个北京市国际合作基地、7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此外,围绕学科发展特色,学校自主建设36个校级自设科研机构。“十五”以来,累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490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480余项。

学校坚定不移走校企合作兴校强校之路,依托大学理事会平台,构建多层级校企合作模式,不断优化合作布局,与100余家大型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密切联系行业,共建能源互联网学院、智慧能源联合研究院、海上风电与智慧能源系统联合实验室、高效清洁智能发电联合研究院、智慧电站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重点校企合作平台,共同承担重大研发项目,加快科技成果开发与产业化;创新校地合作,多方位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与20余家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深化多领域交流与合作,为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积极推进校际协同创新,作为主要发起单位参与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学校积极融入国家战略、行业发展、地方区域经济和“双一流”建设大局,全面提升对外合作与社会服务能力水平。

学校持续加强国际合作,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加快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努力开拓世界一流大学合作伙伴网络和“一带一路”沿线大学合作伙伴网络,全面开展学生交流、教师互访、科研合作等项目,不断提高来华留学规模和质量。学校积极践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主动承担国家外交任务,作为“中阿高校10+10合作计划”能源转型领域中方牵头高校和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学方向中方牵头高校,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并承办多个国家级援外培训项目。学校积极传播中华文化,在美国设立的西肯塔基孔子学院是北美乃至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孔子学院之一。

学校积极践行“双碳”时代使命,在国内高校率先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并作为创始成员加入碳中和世界大学联盟。面向未来,学校将围绕碳中和领域和能源电力行业产业链,实施学科专业拓新、人才培养提质、科技创新登攀、开放合作升级、高端师资汇聚、零碳校园建设等六大行动,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工程转化的完整创新链,形成双碳引领、学科交叉、特色鲜明、结构完整的世界一流能源电力学科体系,加快培养能源电力领域未来战略人才和工程领军人才,为我国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早日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站在继往开来的新起点,面向欣欣向荣的新时代,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太阳成集团tyc151com的重要论述,加快推进“双一流”有特色、高质量建设,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的华电贡献!

(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10月)



华电精神:自强不息 团结奋进 爱校敬业 追求卓越


学校在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做到理想不改、信念不变、追求不止,始终致力于学校的发展壮大,逐步凝练出“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爱校敬业、追求卓越”的华电精神。

一、自强不息

学校适应国家能源电力实业的发展需求而诞生,在改革发展和新世纪的发展中壮大,在曲折中前进,在逆境中崛起,不断做大做强,努力实现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

二、团结奋进

学校在发展历程中,百折不挠、锲而不舍,不断实现新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坚持实行北京、保定实质性一体化办学,师生员工团结一心,高举一个大学的旗帜,形成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三、爱校敬业

既是华电人职业道德的根基,也是学校繁荣昌盛的维系;既是华电人所秉持的价值标准,也是学校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四、追求卓越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秉承办一所负责任大学的理念,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推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办学理念:办一所负责任大学


办一所负责任大学就是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及家长负责,是新时期学校对“办人民满意的太阳成集团tyc151com”的诠释,是学校太阳成集团tyc151com工作矢志追求的一种境界。

办一所负责任大学是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学校坚定不移地走规模适度、质量固本、内涵发展的道路,确保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实现科学发展。

办一所负责任大学是学校师生员工价值观的高度概括。责任意识已深入到每一位学生、教师、管理与服务人员心中,成为服务社会、振兴学校、发展自我的行为准则。

办一所负责任大学是学校育人观的重要内涵。育人以学生为本,全员育人,全方位、全过程育人,需要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才能完美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的智能,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使责任意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更是当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义之一。


办学目标: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是“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整体水平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实现向研究型大学的实质转型,初步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此基础上,再用10—15年时间,到2035年左右,“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整体水平进入世界一流前列,全面实现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办学方针: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


一、学科立校

构建“大电力”学科体系,重点建设优势学科,使之达到国内、国际一流水平;加速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学科,为学校发展拓展空间、增加后劲;打造一流的理科,加强基础性、前瞻性研究,支撑工科发展,促进理工发展;注重发展特色人文社会学科,充分发挥其在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中的作用。

二、人才强校

坚持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战略抓手,“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大力实施“博士化、国际化、工程化”人才战略,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为提高太阳成集团tyc151com教学质量、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坚强保障。

三、科研兴校

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构建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紧紧围绕国家能源电力重大科技需求,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级基地平台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上实现重大突破,全面提升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学校的科研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四、特色发展

构建和完善支撑国家能源电力和谐发展的“大电力”学科体系,重点发展新兴和可再生能源学科;深化“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强化“重实践、强能力”人才培养特色;以理事会和校友会为支撑,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平台,坚持走校企合作特色发展之路。


办学特色:大电力 四模块 产科研一体化


一、“大电力”学科专业体系

面对以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世界能源发展趋势,学校抓住机遇,构建“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为支撑”的“大电力”学科专业体系,使学校在能源电力领域始终保持优势。学校在电气、动力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环境、核能、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学科,积极发展经济、管理、法学、数学、物理等文理学科,注重机械、电子、材料、控制信息以及文理学科与能源电力学科的结合,通过相互渗透、交叉融合,使各学科的内涵形成自身的特色,共同构建起凸现“大电力”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

二、“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注重发挥“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构建“基本实验教学、校内实践教学、仿真实践教学和校外工程实践教学”的“四模式”工程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基本实验教学模块主要包括一般的基础课、专业基础实验课和专业实验课等实验教学环节,以及课程设计、实验室内完成的毕业设计等环节;校内实践教学模块主要由“实验性仿真”和“实践性仿真”组成,前者突出仿真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后者仿真与现实接近的实践环境,让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实践训练;校外工程实践教学模块由认识学习、生产学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组成。

三、“产科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之路

学校依托理事会、校友总会等资源,促进产学研合作,走校企合作特色发展之路。一是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二是以理事会为桥梁和纽带,构建与大型能源电力企业的创新战略合作联盟;三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助推“中国电谷”和“北京能源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四是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依托能源电力企业创建校外实践和创新基地,加强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企业实训锻炼,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五是打造具有华电特色的工程太阳成集团tyc151com师资队伍建设体系,促进师资队伍的“工程化”。



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一、团结

团结就是力量。领导班子的团结、教工之间的团结、学生间的团结、领导与群众间的团结、师生间的团结,是办好学校的前提。

二、勤奋

勤奋办学、勤奋工作。学生要勤奋学习,教职员工要勤奋工作;只有勤奋才能出成绩、出成果,才能铸就辉煌的业绩。

三、求实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从个人的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脚踏实地地干实事。

四、创新

创新是事业的灵魂。创新就要创一流的科研成果,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培育一流的先进文化。学校要成为创新的基地,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Baidu
sogou